为何高净值群体竞相“买保险”?
购买香港保险成为内地人的新时尚。
近日,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发布2017年一季度保险市场报告,显示报告期内香港地区保险业保费总额为1220亿港元,同比增长20.7%。
同去年四季度的市场报告一样,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此次也未列出内地访客保单数据。该项数据的最近一次发布是在2016年前三季度报告中,当期香港地区保险业向内地访客发出的新保单保费为489亿港元,占其个人业务总新保单保费(1323亿港元)的37%。
但据内部人士透露,该数据仍然在持续增长。今年一季度,香港地区保险业对内地访客发出的保单保费同比增长一倍左右。
历史数据
2010年内地客户到香港投保金额为44亿港元,2014年达到244亿港元,而2015年保费超过316亿港元。相比5年前,这一数字增长近七倍。
2011年至2015年,内地客户新增保费在香港个人业务新增保费中占比逐年攀升,分别为9%、12.8%、16.1%、21.4%、24.2%。
事实上,自去年赴港买保险呈现井喷态势后,国内有关部门已多次下达“禁令”,主流媒体亦配以各种方式警示风险,仍挡不住高净值人群的购险热情。
自2016年以来,香港保险接连被带上三个“紧箍咒”,包括保监会公开发声提示购买香港保险的五项风险、赴港投保支付方式受限、配合外管局严打蚂蚁搬家和今年的换汇限制等。
6月16日,保监会官网消息还显示,2016年底以来,保监会在上海、广东、深圳等10个省市开展了打击非法销售、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专项行动。截至目前,已有1家公司被注销,35个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被关闭,27个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采取整改措施。
令中国富人趋之若鹜的香港保险,主要集中于两大类:终身型重大疾病保险和储蓄型终身分红险。
中高收入人群倾向于前者,高净值人士则主要关注后者。相比大陆险种,香港储蓄型分红险的优势或在于:
一是资产保值增值。
香港保险投资回报率相对较高。国内目前100万元以上的信托产品,投资回报率不超过6%-7%,保本类产品更低于4%,且国内保监会禁止保险公司向客户演示超过6%的投资回报率。
而香港保险是面对全世界投资,较中国内地保险公司有更多选择,投资管道多,范围广,没有限制,可以投资于不同类别资产,包括环球股票和债券、房地产、企业债券、现金等。
曾有一则香港地区美元保险宣传材料(内容真实性有待考证)热传朋友圈,其对比了在内地和香港两地购买保险的不同收益:在内地买某保险,30万元投入在80年后变成880万元,升值29倍;而在香港买某保险,5万美元(约为30万元人民币)同样时间内可以变成905万美元,升值181倍。
二是“避险”、“避税”、“避债”。
香港法律相对健全,保障覆盖全面,购买及理赔规范,全球保障。遗产税尽管尚未开征,却始终是悬在富人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香港2006年取消遗产税,内地富人通过购买投资连结险可规避未来可能的税务成本,确保家族财产保全传承。
此外,内地高负债企业往往通过购买香港保险转移资产,依港律,即使内地企业清盘,企业家亦可获得保险赔付,且不用承担债务,将财产与债务切割开来,从而保全资产。
因此,香港保险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家族信托的功能。
三是向海外转移资产。
外管局规定内地成人每年换汇额度上限为五万美元,但在境外刷银联卡消费并不在限制内。
香港保险可提供以美元计价的保单,让国内资金绕过换汇额度监管,合法出境,最终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,从而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减值风险。
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内投资机会的减少、回报率在下降、风险在加大的时候,意识到房地产投资获得的巨大财产性收入需要锁定胜利成果的时候,最终都会把目光投到了换汇上,而香港保险恰好提供了“合法”的通道。
实际上,人民币本轮贬值,内地资金为规避汇率损失大举外流,其中不乏一线城市抛售不动产的高净值人士,他们的加入使得香港保险市场鲜花着锦、烈火烹油。
然而,去香港买保险真的能“保险”?技术上,至少有两大风险:
一是法律风险。
无论刷银联卡还是资金以“地下通道”入港,都面临违反内地外汇管制规定;以期交保费方式购买长期寿险保单,可能存在因外汇支付政策变化导致无法交纳续期保费的风险;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,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,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。
二是财富风险。
当下人民币贬值态势显著,增加了香港保单的吸引力,但购买保险周期很长,动辄几十年,长期汇率波动很可能吞噬掉目前看起来颇高的收益率。2005年前的十多年间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8点几,可现在也不过6.8左右。
换言之,十多年前购买保额为10万美元的一份保单,到现在就已缩水十几万人民币了。
此外,高净值人士多选择保险业百年老店为投保公司,以为诚信可靠,值得信赖,殊不知,这些企业也不过是工业经济下的蛋,其商业模式随着金融业的异化也在不断异化中,能否经受得住未来新经济的考验还是未知数,某种意义上,保险公司自己都不“保险”,又如何为客户“保险”?
赴港买保险激起广泛热议,还在于当下网络舆论热衷于以富人“外逃”来佐证中国经济行将崩溃的论调。
其实,就算这些年部分富人外流,往往也是由于熟悉的经典红利逐渐消失殆尽,老套路不管用了,又无力发掘新的红利空间的原因。因此,富人“想逃”并不是判断中国经济前景的风向标。
由此而言,赴港购买保险,绝非盲目跟风,而是资本的理性选择,是对中国经济前三十年改革成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消化、转移、吸收,吻合资本“唯利是图”的本质属性,无可厚非,无所谓对错。
纵观全球,不止中国,全世界的富人都在苦寻资金避风港与财富安全感,大家本质上相通,因此,与其在外汇、投资等领域围堵,不如给资本新的投资渠道与空间。
精彩推荐
(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。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)